当前位置: 乾元首页 > 列表
    正文
中国梦,“周原”梦
发布时间:2013-9-17    发布作者:admin    

          ◎张 玮

2013年9月8日至12日,乾元国学历史班同学一行23人,到陕西扶风县和北大考古系教授雷兴山会合,进行了五天的周文化考古游学。

 

最近十几年,老师一直专注于周代考古发掘工作,由河南殷墟向西,进入八百里秦川,根据种种迹象,认定周文化的起源在宝鸡西部的扶风县、岐山县一带的“周原”。周原,就是周的发源地,和早期周族的“都城”所在地。

在乾元国学讲课中,教授两次介绍了周原考古的历程和取得的成果。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北京国家博物馆“大邑商青铜器展览”。这些激起了同学们对考古和周文化极大的兴趣。听老师说,暑假期间,他带领一百多中学生进行了“考古夏令营”。我们在乾元国学学习了那么多的文化历史知识,如果进行一次考古游学,那该是多让人激动啊。

筹划了一个多月,暑假刚过的第一周,我们的游学终于成行了!

 

周是我国古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文化的形成,乃至我们现在的文化、文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有深刻的影响。

周族起源于西北, 后辗转定居于现在的扶风、岐山一带。 在八百里秦川丰饶的资源条件下, 繁衍生息,形成了人口众多的部族社会。自周始祖後稷算起,历经十五代,到姬昌(后来的周文王),继承西伯侯之位,是为商代末年西方诸侯之长。周文王是很有作为的创业者,《史记•周本纪》说他继承后稷、公刘开创的事业,仿效祖父古公亶父和父亲季历制定的法度,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士,周国力日渐强大。由于商纣王的忌惮,文王被囚于河南安阳羑里。“文王拘而演《周易》”,相传被囚期间,文王著成《周易》。后来《周易》成了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中华文明的源头。后世儒家认为周文王效法上古圣贤之君,是人们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文王之后,次子姬发继位。姬发具有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任命姜尚为军师,负责军事;任命其弟周公旦为辅佐,负责政务;任命召公、毕公等人为助手。于前11世纪,观兵孟津,大会八百诸侯。两年后,姬发亲率大军伐商。牧野大战,商军全线溃败,纣王逃回殷都自焚于鹿台。姬发建都镐京,建立西周王朝,史称周武王。

武王得天下后,为了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治理好国家,专门把商的贤臣箕子接来镐京,虚心请教安邦治国之道。武王同姜太公、周公旦等商议,将古时已有但还未完全形成的宗法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确定下来,实行封邦建国方略,相对于商朝原始小邦林立来说,统天下于一尊,巩固和加强全国统治的作用,是一大进步。

在西周初期,周公旦是一个关键人物。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当国,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后世儒家尊称其为“元圣”。

正是由于有这样几代圣明的君王和无私奉献的高级干部,才创建了周王朝,并且绵延了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朝历代之最,这也说明周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人对于周文化,对“传说中”的西周时期那种君主贤明、制度合理、行为有所遵循的周文化,有一种强烈的向往。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文献残缺,人们对周和周文王,对周公制定的“周礼”了解并不多。

我们乾元国学的同学,通过学习大量的经典,了解了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了中国的历史,对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辉煌灿烂,“叹为观止”,强烈渴望了解更多周代的知识。听到雷兴山教授讲述在陕西周原的考古新发现和取得的成就,我们参加游学的同学充满了期待。

到达扶风县的上午,我们参观了“扶风县博物馆”。虽然仅仅是一个县的博物馆,其中收藏的周时期的陶器、青铜器、玉器等却让我们眼界大开。老师介绍我们着重看扶风出土的“胡簋(ɡuǐ)”,这是全国现存青铜器中时代最早、最重、最大的“簋”,上面有铭文124字,记述了周厉王时期君主的重大政务行为。大家纷纷辨认着底部清晰的铭文,认真地辨认着那一个一个精美的文字。我们的思绪回到了3000多年前的周时代。大家纷纷在这个巨大的青铜器前拍照留念。

扶风博物馆汪馆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他听过老师的课,是老师的学生。老师和汪馆长商量,让我们亲自“零距离”接触西周时代的青铜器珍品。这让我们喜出望外。

在汪馆长的办公室桌子上,摆放着两件珍贵的青铜器。老师带上雪白的手套,给我们示范如何观察青铜器。这些青铜器是如此的珍贵,老师说,万一发生“意外”,那么汪馆长马上就会被撤职处分。我们也感觉机会难得,分外注意,小心翼翼地观察青铜器的器型、文饰以及铭文。每一个同学都屏住呼吸,充满神圣感地享受这难得的机会。

在整个游学过程中,给我们最深印象的是老师在当地的“人望”。上至市委书记、市长,下到普通的文物工作者,甚至村长、老百姓,都知道他们这里有一位北京大学的教授,常年和他们“摸爬滚打”在一起,为的是探寻周王朝的奥秘。这为我们的游学提供了非常方便的条件。不管是哪个单位,只要听说是老师的朋友、老师的学生,那么每一个大门都是敞开的,这也体现了周人后代宽阔的胸怀。

在沿途和雷老师交流的过程中, 不少同学对老师十多年不辞辛苦地坚持在考古第一线敬佩有加, 但也有一些不解。 老师解释说, 他有一个“周原梦”,就是要为中国古代史找到考古上的依据,让中国古代历史成为活生生的,看得见,摸的着的历史。

是的,通过我们的游学,通过零距离接触老师带领他的团队发掘出的文物,我们已经深深地感到,老师的梦想并不是虚幻的泡影,三千年前一个强大的“周王朝”就曾经在我们的脚下存在过,他们曾经奋斗过,创造了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辉煌,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兴盛做出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我们听说那些古代的墓地大部分被盗掘过。文物的流失,是一个让人心痛的现实。

最让我们难忘的是参拜周公庙和参观“周原博物馆”。周原博物馆坐落在岐山县。当我们一行来到博物馆门前时,馆长已经等候着我们。

馆长给我们介绍,这个博物馆是十年前在北大考古系和雷教授开创的考古基地基础上兴建的。院子当中,矗立着一个巨大的汉白玉制的博物馆的标志。馆里收藏了大量的甲骨、陶器、青铜器。在院子里,房檐下,地面上凉晒着刚刚出土的、有待整理的陶器残片。参观完展品以后,馆长特意挑出几件甲骨、青铜器给老师现场教学。老师说,这些文物残片,是两个月之前刚刚发掘的周公旦墓中的文物。我们知道周公在西周初期的地位,墓中出土的物件一定和周公本人有密切的关系。确实,当我们仔细辨认龟甲时,看到了“周”字。还有一些文字样的刻痕,老师讲,通过文字、龟甲的大小以及形制,可以断定,这些都是周公生前占卜用的龟甲。手捧着这些龟甲,我们想象,也许三千年前,周公也曾经这样满怀神圣的端详着这些龟甲,思考着军国大事啊!

马班长说:周公当年的车饰,比我宝马的车饰可要高级多啦!

周公庙,是后人祭拜周公的场所,原来是周公的墓地。周公庙坐落在一个平原区向山地过度的小山上。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汽车艰难地爬上了200多米的山顶。站在山顶四望,“周原”尽收眼底。这个小山虽然不大,但是背依秦岭,面朝八百里秦川,真的是“形胜之地”啊!在山顶上,老师给我们指点周公家族墓地的情况,墓地灵墙的走向,描述着当年这里的气势和盛况。 山顶北面有一个牌坊,上面篆书四个大字“天下归心”。 我们知道这个说的是当年周公摄政兢兢业业处理公务, 接见臣下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有这样的“总理大臣”,国家怎么能治理的不好呢!

从山顶向下走,一路花红柳绿,沟底溪水潺潺,好一幅美丽的图画啊!听陪同的同志讲,在古代,这里的山全被茂密的森林覆盖,山中多鸟类和野兽,尤其是“雉”很多。雉就是我们知道的披着美丽羽毛的野鸡。“凤鸣岐山”预示着周民族的兴起!这些雉,身形矫健,羽毛华丽, 俗称“宝鸡”, 宝鸡市据说也是由此而得名。沿路有一些纪念周公的碑石和小的亭子,既让游人歇息,欣赏周围的美景,又缅怀先圣的丰功伟绩。

下到山脚,是周公庙公园管理处所在地。主任姓陈,也是岐山县委宣传部长。可见当地政府对周公庙是何等的重视。陈主任给我们讲了周公庙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工作计划,让我们对这个国家级旅游景点有了深入的了解。最让我们兴奋的是,陈部长宣布一个“重大的新闻”:不久前宝鸡市政府申报的“周公庙保护区”课题已经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立项。这标志着,在未来几年,周公庙的规划修复将得到国家政策、财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周原地区的面貌将得到强有力的保护。

这是当地政府努力的结果,也是老师十余年努力工作的结果,我们为这一个重大的好消息热烈鼓掌。

我记起了在岐山周公庙山顶,有一个当地政府竖立的“周代夯土灵墙遗迹”大理石纪念碑,上面记述着:“周代夯土灵墙遗迹,是北京大学雷兴山教授于二00四年五月份在凤凰山考古时发现的,为西周早期周代高等级大慕群及周公庙在内的护陵墙体,整个陵墙依山势而建,长约一千七百米,宽约五米,现存遗址最高处约三米。墙体为板筑,两侧均有护坡和护沟,墙土分红白两色,之间相互交错,形制非常独特。此陵墙是全国发现的第四处夯土筑墙,属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护陵墙,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这个纪念碑是当地人民对以教授为代表的北大人,对于所从事工作的执着和坚韧不拔精神的认可。这种精神,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有骨气的中国知识分子“敬天法祖”精神的表现,直接和文王、周公相“怀保小民”思想相通啊!据老师说,北大各级领导,都曾经来周原考古现场考察,对老师和同学们的辛勤劳动表示慰问。

第三天下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到考古现场进行了实地挖掘。

考古现场是一处西周中期平民墓地。现在这里是全国运动会射击场馆施工现场。我们看到,在繁忙的施工现场,有一些白色线画出的范围,这些就是已经确定的周人墓地和窑场。考古队的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挖掘。老师讲了实习的具体要求后,每一个同学领到一把小铲子,这,就是考古队员的武器。几位同学试着用小铲子刮着地面,在考古队员的指导下,一层一层的向下,果然逐渐出现一些陶片。上面有熟悉的彩色条纹,带有明显的仰韶文化的特点,那些带有绳纹的陶片,是西周中期的特征。一会儿,大家脸上布满了汗珠。不远处就是重型卡车在运输建筑材料,考古现场一米之外就有挖掘机在进行工作。其实就在第二天,这片现场就被无情地推平了。

老师感叹道,对于考古队员来说,生命都显得不那么重要,我们这是在抢救中国古代文化啊!大家深深为我们的考古队员祝福!老师说,最近三十年全国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破坏了不少未被开发的古代文化遗迹。据统计,全国六万多处遗迹,每年消失六个。消失就是永远的没有了。它们的价值,谁也说不清!我们为这样的现状深深忧虑,也理解了雷老师持之以恒十几年,奋战在考古现场的原因!

当晚吃饭时,大家的心情都有一点沉重。马班长特意请王耀黎同学准备了几瓶酒。

几杯酒下肚,大家和雷老师谈起了自己的感想。 不少同学对周原考古的成绩十分感动,有的同学感慨老师十几年的辛苦,“周原梦”终于有了曙光。有的同学对我国考古现状非常忧虑。 张继刚、 君亮同学提议为老师的考古工作建立基金, 马班长、王耀黎、小薄等都非常支持。最后,在老师的劝阻下,大家终于同意“从长计议”。但是,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心愿:学好中国历史,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同时努力为我国的考古工作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最后一天的工作安排的非常有意义,参观宝鸡市青铜博物馆、石鼓阁博物馆、宝鸡市民俗博物馆。

古代周原,就在宝鸡附近。从汉代以来两千年,在这里的平原山地就不断出土各种青铜器。我们徜徉在这无数精美的青铜器中间,听着讲解员详细的讲解,为我们的先人创造的伟大文化而自豪。

石鼓阁博物馆和宝鸡市民俗博物馆也是各具特色,让人流连忘返。

下午四点,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周原。每一个人都带着丰硕的成果,告别了宝鸡,告别了八百里秦川这片热土。我相信,这次游学,给我们每一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将深深地影响我们今后的学习,甚至人生道路!         

新闻发布时间:2013-9-17

返回顶部TOP

邮箱:qianyuan@qianyuangx.com
公司名称:北京乾元国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北大街151号 北大燕园资源大厦908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