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乾元首页 > 列表
    正文
心有安处——沈秀卿 国学三十五期
发布时间:2017-10-9    发布作者:admin    

        我的信仰与哲学就在我的心中,看似缩聚于一腔,却广阔无垠;看似跳动轻微,却内涵深刻。心既是感受世界的工具,也是一种认识能力,足以超越世界的终点,正如张横渠在《正蒙•大心篇》开头所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与其装饰羽毛,我更愿意作一个为己的人。从莆田来到北大,我学习古人的智慧,求的便是结合自己钟爱的瑜伽,解构自身,以寻求对自己的超越。经典之所以生生不息,乃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涌动的生命力。文本与发越相互滋养,用力越深,所得越多,扎根越深,枝叶也更丰富。来到乾元国学,跟随哲学系的诸位教授从四书入手,按照次第扎实地精读经典:《大学》——“定其规模”,立“三纲八目”,树修齐治平之志,为古人读书治学立下根本的志向;《论语》——“立其根本”,载圣人语默静动,亲切可信,体儒家要旨,习中正平和之道,所谓“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孟子》——“观其发越”,文气雄壮,激自强不息之志,养天地浩然正气,壮历代报国者根骨,百折不回;《中庸》——“求古人之微妙处”,极尽精微,“孔门传授心法”,形而上者谓之道,体味仁与心性的发扬。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些文字虽然看似简约,却为我提供了复杂的反思空间,在理解并逐渐修正自身的过程中,扩展了修养的空间。

        儒家养正气,佛家养静气,道家养大气。佛为心,是指内心必须敬畏因果,用佛法的智慧,以普渡众生的心来经营企业。道为骨,是指框架必须顺势而为,用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的形来经营事业。儒为表,是指行为必须遵守秩序,用儒家的智慧,修齐治平的行来经营人生。

        儒家的处世处事,使人向往着一种更合乎理性,合乎道理的生活方式,“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人生,从“诚”出发,找到做人处事的原则,“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个人修养基础上,完成齐、治、平,对自己、对社会有正面的贡献。

       仁者爱人,爱可以使我们清醒的感受到他人的感受状态,他人的疾苦,去照料、爱人,进而为仁由己,体现人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的充分实现。

       尽心知性,性便是人的固有倾向,尽心,则是人固有倾向充分实现的状态。存其心,保持心的清明,从而精气凝聚,提升心智,从而达到神全这种醒觉的状态。

         “持其志,无暴其气”。气是人与人之间、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所谓居移气养移体,人生在世,和各种人、物关系自然会产生各种感官化的结果和表现。此时保持住心灵的方向就尤为重要,养气,养浩然之气,积累温暖的能量,对自己生存状态有醒觉、清晰的认识。

         杨立华老师说,人性是原善,只是有时会被一些欲望遮蔽。人生一路充满了取舍,选择和放弃,选择的根本取决于理性。人要用理性分析来控制情感。比如微信常常会有类似轻松筹的捐款,我都会略尽微薄之力,一年来看看纪录也算是不少。朋友质疑这些捐款做假,我觉得把握住当下人心便好,从而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不必考虑许多。杨立华老师在《孟子》的讲授中也曾提到同情心的具体和抽象,看得见的具体,看不见的抽象。当下看见募捐的具体,就起心动念去帮助,无关真假,只是以善护念,起慈悲心。

        相较儒家,道家则更强调“真实”,即突破人类中心的格局,看到宇宙万物的整体性,从永恒和无限的层面来观察世界,以无心的态度顺其自然,进而天人合德,与道合一。

        老子修道德,自隐无名。他发现了道的本质不是言语就可以说清的,因为任何语言都有所指,是概念性的。正因为概念性,所以无法描述道,因为它是抽象性的,正言若反,美丑善恶、福祸相依都有统一性,一切变化的总门离不开道。而言不尽意则给了人们超越感官字意了解,不受表面语言影响,为外表现象蒙蔽的道路。

        无知是有益的,无知才能无为,才能自然,所有的知都是在无知上展开的。意有所至,而爱有所忘。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人应该相忘于自然,如同鱼儿相忘于江湖。

        人的主观无法完全的客观反映事实,甚至存在时空的扭曲感,尤其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但这也给了我们自我建构的空间。就像有一次在课间时候,同学们就做起了瑜伽课间操,程乐松老师说,他觉得自己的自我认知发生了改变,因为之前不懂瑜伽,人需要一种不断自我认知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宙斯和湿婆也一样在千变万化,其实很像庄子的逍遥游。神话是肉身的故事,肉身惊恐、怖惧、痛苦、惶惑、流离,还在寻找安心之处。一代一代阅读神话的生命,其实也不在意神话原典一成不变。 因为一切分别来自心灵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作为瑜伽馆的经营者,在团队的管理上我采用了无为而治的理念。《道德经》告诉我们,水的性质善于谦下,水居下位汇集百川之水。人要谦下让利,不要有锋芒,不争利争名。贵柔、贵虚、贵静、谦下、清静。为无为,事无事,恬淡,清静、平淡、低调。

        前两天刚好有一个电视台的母亲节专辑的采访,谈到对母爱的理解和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本能的觉得母爱具备水的特性,柔弱、宽容、慈悲。对于孩子,宽容他的想法和行为,保持善良的根本,去保存天性,不想刻意去雕琢。在当下社会有一种专注叫拙,希望我的孩子学拙不去巧,巧言令色的人太多,而保真、保养精神的人太少。老子《道德经》里谈到尊重自然,反者道之动,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弱者道之用,保持婴儿状态,保持原初的状态,淳朴真诚;向水学习,“上善若水”,学习水的德行,水滋润万物,水的坚韧不拔。就像是对孩子的教育,注重心智的陪伴,让孩子的自性保持原初,让爱的陪伴,给予他爱的自信和能量。

        我的瑜伽馆秉承的理念是“温暖,心有安处”。在听程乐松老师讲授《逍遥游》时,我产生了一些默契于心的对于生命的思考,便得出得出心有安处四个字的感悟!“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我的瑜伽馆装饰有传统的鱼灯,取名为“鲲”,代表着“小大之辩”。在鲲鹏的寓言中,问题不凸显在知识的多少,而是眼界大小,人们习惯所说的境界高低,心之界,便是视之界。从道家角度来看待人生,让一切顺其自然,就会摆脱世上的许多烦恼和束缚,活得更为自在、潇洒和愉快。悠蝶本清净,追求的是如何拓宽生命的延展性而非刻意去获得荣誉,所以轻盈、自在。

         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特质是儒道互补,和则生物,同则不继,和谐是第一要义,共存共生,这种思维源自于《周易》。王博老师曾为我们讲解“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五句话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充满了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每个人的位置不同,创造就不同,这就是“位”。“何以守位曰仁”,这个“仁”在最早的版本里是“人”,要保住位置人最重要。《周易》把“人”特别予以突出,意味着人具备德性和智慧,更能发挥能力。怎样把人聚在一块儿?这个“财”就是你所拥有的各种各样的东西,资源。最后一句,你怎么支配和分配这个资源,要有“义”来进行约束和贯彻。简短的一句话,便把这种彻上彻下的大道理透彻的表达了出来。

         易有三义:不易代表着定位,任何事情先定位,再谈相互之间的变化;变易是周易的根本,探求万物人事的变化中的有序无序;简易描述了天地之大德,天下生养万物,生生不息,宇宙的变化既无常又有序。进而“时中”,在时空的变化中,与时偕行。

        孔子论天道,生生为易,生生不已。生生不已得以实现,充分体现在心灵、本性当中。学习国学,追求朴素,就是心性所安。

        我喜欢匠心精神,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手艺人,道器不离,道是体,器是用,体用如一,以瑜伽去载道。去追求朴素之美,浑然天成,不事雕琢,正如庄子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让本来的自然力量展现,无需雕琢染色,也避免了走向浮华。我希望可以活出爱、喜悦和富足。作为瑜伽老师,用生命影响生命,成就他人便是我的福报,即使常被遗忘,即使不被感激,仍然由心感到欢喜。

        中国文化以修身为本,“书到今生读已迟”。国学内涵丰富,学海无涯,只有积累愈久,方能豁然开朗。我将会保持虚怀,去学习古人的智慧,去打开心灵的广度,去温暖人心,在生生不息的哲学精神中,心有安处!

 

新闻发布时间:2017-10-9

返回顶部TOP

邮箱:qianyuan@qianyuangx.com
公司名称:北京乾元国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北大街151号 北大燕园资源大厦908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