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哲学直面中国与世界
——北大哲学系乾元国学高峰论坛举行
        21世纪的今天,当中国稳步地迈向经济大国,开始愈发自信地面对全世界的时候,当代中国的思想纠结和身份认同问题也日趋呈现出异常紧张的状态。
        中华民族的自信,首先离不开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表现在我们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深度认同,表现在自觉传承传统文化并使之在新时代焕发强大生命力的责任担当,还表现在面对西方文化从容不迫的开放态度和虚怀若谷的胸襟。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哪里?如何在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解决当代中国的思想纠结和身份认同问题?这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哲学家们的历史重任,同时一切有文化担当意识的社会精英也是责无旁贷......
<<更多

论坛专题

王  博
北京大学社科部  部长
哲学系系  主任
中国意识与世界体系
----"哲学:中国与世界"论坛开幕辞
       非常感谢吴飞老师的介绍,吴飞老师也是我们哲学系新任的副系主任,他以前在北大读书,从社会学到哲学,弃暗投明,然后中间又到国外去游学了一阵子,那个学校的名字其实跟中国也有点儿关系,一般我们叫哈什么、哈什么,有的人哈儒,有的人哈道,他叫哈佛,不过还不错,他终于找到了北,回到了北大,我们欢迎他回来,但是今天我更欢迎各位回来,欢迎我们各位乾元国学的同学们,我不知道最早的是第几期的,有第一期的么?还真有啊,这么多。应该还有三十期的,反正我自己从第一期到最新的班级,我都与大家见过的。
       我首先代表哲学系,欢迎各位同学回家,来参加这样的一个论坛,我今天的工作就是解题,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题目,"哲学:中国与世界"?我觉得这可能是哲学家应该去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关心中国的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不管是企业家,政治家,或者是参与政治的人,或者是一般人......
<<更多
 

康  典
新华人寿保险公司  董事长
国学二十四期
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
---- "哲学:中国与世界"论坛学员代表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想了一下,按照刚才王博老师的分类法,我大概可以算作二十四期弃暗投明队伍里的一名成员。但是这么解释也不完全准确,因为前头二十多期,包括我们二十四期,其实很多人本来就已经在光明里了,只能说有一部分开始弃暗投明,我就是其中一个。
       刚刚吴飞老师说我是优秀学员,其实,我们班的同学在这都可以证明,我在班里绝对算不上是优秀。他们不跟我计较,我觉得可能的意思就是在具体地来践行一下中国古典文化中关于要尊敬老人的这么一个教训。
       系里让我发言,我把这个当做一种激励,一个是激励我学得更努力一点,再一个是告诉在座的各位,哪一位同学情况较差的其实都有机会,也能上来。
       其实做这个发言,压力蛮大的,在前面有王博老师讲的第一讲,我想我的这个绝对不能算作是第二讲......
<<更多
 

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教授
"儒学地域化"及其道德实践
---- 一个政治史的视角
       我是第一次来乾元国学教室做讲座。我对这里也是倾慕已久,听说乾元国学已经坚持了九年,马上就要到十年了,在这么隆重的日子里,大家济济一堂,像一个大的party一样,感到非常亲切。乾元国学课堂主要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对大的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进行了一个很重要的普及性的工作。为什么我作为一个搞历史的,被叫到这边来,跟大家分享一些看法呢?我想可能是想听到不同的声音,有另外一种不同的体验。
       一、我所理解的"儒学" 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儒学实际上有很多不同的思路,一种思路就是把儒学,包括他的创始人孔子,将之神圣化,作为一种信仰来对待。儒学本身是与这些圣人联系在一起的。还有一种看法,就是把孔子当做一个普通人,把他复原到一个日常生活的脉络中去,才能看到他的意义。我自己的感觉,可能是跟这两个径路并不完全一样来看待......
<<更多
 

韩水法
北京大学哲学系
教授
精神的政治经济社会史
 
       这是我最近做的一项研究,最核心就是来探讨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内容也就是西方人怎么看中国的,他们看待中国的这些看法、观念、思想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发生这种变化。平时我们学习研究哲学,或者哲学史,我们比较注重从观念到观念的发展,但是像中西交流这么重大的一个事件,其中观念的变化也包括我们中国人对西方的理解,还有我今天要讲的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理解,背后有非常深厚的政治、经济、社会的背景和根据。那么,观念和思想等等我们在哲学上通常称之为"精神",所以我是从这个角度来讲其中的"精神",精神可以理解为观念和思想等意识活动的产物,也可以说就是观念。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题目。这里提出一个概念,"交通"。为什么用"交通"呢?中国古代讲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沟通和交流,就用"交通"这个词,这是一个传统的概念。人类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以及变异,包括观念、思想、语言、制度的层面,这些层面从现代学术、不同的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就会有非常大的差异......
<<更多
 

杨立华
北京大学哲学系
教授
超越思想与表达的困境
---- 以欧阳江河为例
       我们的这个题目是超越思想和表达的困境,这是一个当代汉语的问题,曾经在传统的表达方式上我们说言不尽意,但是言不尽意是讲最高明的、最深奥的、最微妙的是难以表达的,不是说普通的东西表达不出来。我认为曾经有一个非常成熟的语言表达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成熟的语言时代里面,其实表达困境只是哲学家的问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我们表达某些具体问题的时候有这种表达的困境,绝不仅仅是表达最根本的,在讲本体的时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意义上的困境,而是话语的不同系统之间的表达困境。
       你看我们现在的世界里面,有官方的,完全不知所云的类似的语言,有民间的,有网络的,有从西方翻译过来的,有从古代的经典当中流传下来的,有古代诗歌世界的,各种各样的语言交织在我们这个时代里面,但是我们看不到一种融合的可能,找一种自己思想的声音和调子都很困难,我们怎么来说辞?我们怎么来表达自己?古代世界里曾经有过一段......
<<更多
 

吴飞
北京大学哲学系
教授
寻回人伦的尊严
 
       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当我们谈哲学,或者是谈整个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在我看来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对于世界的认识,在哲学上是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在科学上是自然科学,主要的对象是世界是怎样构成的;第二部分是对人的理解,在这样一个世界当中,人性应该居于什么样的位置,因为有这样的人性,那么人的美好生活应该是怎样的,这是一个关于人的部分;第三部分就是说建立在某种人性之上,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应该怎样安排,怎样是最好的政治制度,也就是政治哲学的范畴。所以我想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大的思想体系和哲学体系都要处理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世界的构成,人性的位置和政治的构成,今天我们要谈的是第二部分,也就是人性的位置。在我看来对于中国文化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内容是关于人伦的,关于人和关于人的美好生活的理解。
       一、人伦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位置......
<<更多
 
 
        论坛更多精彩内容稍后奉上,敬请期待!